這里就像一塊吸鐵石,匠心獨具的培養模式,以人為本的創業服務,關懷備至的發展環境,吸引五湖四海的人才會聚于此,成為“創客”們思想碰撞與創業孵化的平臺。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短短6年時間,徐圩新區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015年初見成效,2020年基本建成”,正一步一步成為現實。新區負責人坦言,徐圩之所以充滿改革和發展的活力,其中一條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始終致力于干部隊伍建設,鋪就了四季活力迸發、跨越發展的“高新之路”。
不拒橫流,方為江海。人才強區戰略,培育了徐圩增長新優勢、開創了發展新局面?!靶驴烨趯嵙薄樟亮烁刹筷犖榈那斑M方向,讓激情在奉獻中持續燃燒,從無到有,方興未艾。
人才匯流:合力建設創業高地
創新體系的日臻完善,上下游企業的加速集聚,都令徐圩新區這座創新創業高地更具魅力。來自五湖四海的高層次人才紛紛踏足這里開疆辟土。
“打造現代臨港產業高地,人才是第一資源?!毙燠仔聟^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實施人才強區戰略,新區始終堅持人才優先發展的理念,高層次人才進得來、留得住、做得大,則一直是徐圩新區這個成立雖晚卻后發先至的開發區的魅力所在。隨著高端資源加快集聚,創新創業熱情空前高漲,由此,一個現代化、國際化、涵蓋創新全要素的人才新高地呼之欲出。
人才工作是項系統工程。圍繞人才的“引育用留”,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創新。從建區伊始,圍繞吸引人、留住人,全區針對人才工作出臺多項政策辦法,很多政策沒有現成模板,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大膽嘗試人才工作的改革創新。這些創新措施既有優秀緊缺人才的引進培養,又有創業創新人才的扶持獎勵;既有對高端領軍人才的求才若渴,又有對一線技術能人的厚愛有加。
人因地聚,地以才興。事實證明,引進和集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是進一步優化和提升徐圩創新人才隊伍結構和素質,推動新區創業高地建設的重要環節。僅2014年,徐圩新區新引進各類人才305名,其中高層次人才39名,專業技能人才52余名。同時,有40余名高層次和專業技術人才參與市政府特殊津貼、521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人才、蘇北發展急需人才等國家、省市人才申報工作。
除了引入各類高層次人才,新區還著力加大育才力度,積極構建人才儲備機制,先后赴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昌航空航天大學、山東理工大學等國內高校開展校園招聘,儲備高層次人才和專業技能人才2100余名,為新區發展增添了深厚底蘊。
平臺共享:創新創業底氣十足
一個地區能否吸引更多高端人才,除了是否擁有完善系統的人才政策體系,區域創業發展的基礎和潛力更是不可或缺。對于這一點,徐圩可謂“底氣十足”。經過多年著力引進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項目落地,搭建了一大批人才開發產學研用合作平臺,為各類人才創業發展筑牢了“鋪路石”。
在北大、清華、上海交大研究院的牽線搭橋下,一批國家級人才“智核”落戶徐圩,為增強企業研發實力、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提供了強勁人才動力支撐。除此之外,新區還為入園人才積極提供了“保姆式”公共服務,總投資1.5億元,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的創業投資服務中心已于2014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總投資5億元,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的人才公寓一期16幢單體建筑中全面封頂,可保障366戶高層次人才居住需求。與此同時,新區還協調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聯動服務,為人才創業開辟綠色通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完備的社會服務。
為讓人才“吃透”優惠,徐圩新區堅持用足用好用活政策,主動加強對外溝通和銜接,大力推進人才集聚工程。一方面注重建設人才招引機制。方洋集團長期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蘭州等國內重點和陸橋沿線城市開展人才招引活動,計劃3年為新區引進1000名左右高層次創新創業優秀人才,并出臺優秀人才引進優惠政策,成立院士(博士)專家工作站,集聚和培養一支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另一方面,堅持圍繞激勵企業引才育才和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出政策,廣泛拓寬引才渠道。組織駐區企業參加“夏季人才交流大會”、“雙創英才聚港城”、“科技人才對接蘇北洽談會”等市人才交流活動,促成江蘇方洋集團與萬寶瑞華、科銳國際、萊爾頓等3家獵頭公司建立戰略合作,為新區頂尖人才需求提供保障。
學園互動:“眾創之區”造就人才藍海
2014年5月,徐圩新區成立方洋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院),依托徐圩新區國家戰略平臺,傳播發展理念,創建優秀團隊,成為培育具有國際化視野,優秀管理品質的干部隊伍搖籃和集聚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示范基地。
“學院”與“園區”匯于一身,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道“無解”的難題,卻在徐圩這片開發的熱土找到了完美的“交集”。在院領導看來,這是新區踐行國家戰略大膽創新體制機制的重要成果,戰略意義不可估量?!半S著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開發建設的任務越來越繁重,只有建立一支志向高遠、直面創新前沿的人才儲備庫,新區的可持續發展才有真正的注腳?!?/p>
與傳統的教科書式灌輸不同,學院的“混合式行動學習”特色教學模式更讓學員們易于接受大開眼界。形式多樣的培訓模式,課題研究、課程學習、主題活動三大模塊的互動融合,每位培訓人員都在這所“創客講堂”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最佳路徑。
“學以致用”是每位走出學院的學員們最大的心聲。啟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功能平臺建設、構建港產城聯動的智慧物流體系、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中心建設、智能社區體系建設……一系列與實踐緊密掛鉤的企業管理、戰略管理等多個領域課題研究充分挖掘學員的自身潛能,為他們步入工作崗位開拓了思維方式,孕育了創新起航新的空間。
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石海波說,以世界眼光謀發展的徐圩新區,未來將以更大力度、更廣范圍、更寬領域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以更開闊的思路、更務實的作風、更扎實的舉措,深度實施人才國際化戰略;以人才引領創新、以人才引領轉型、以人才引領項目,將新區打造成人才創新創業新高地。
實干為先:夙夜在公撐起徐圩“筋骨”
有什么樣的選人用人導向,就會造就什么樣的干部隊伍。
肩負著為全市乃至全省、全國引領方向的重要職責的徐圩新區,撫今追昔,徐圩人常說“我們是從一片鹽堿地里起家的”,凸顯創業的艱辛。面對機構不到位、職能不健全、資金短缺、人員經驗不足等困難,是坐等條件成熟,還是迎難而上、創新進?。啃燠仔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而這一切都要靠“人”去實現。
“要承擔起引領東中西區域合作的使命,新區需要一支敢于作為、善于作為、能征善戰的優秀干部隊伍作保證?!边@是徐圩新區上下的共識。
從零開始,以終為始。在這片開發的熱土,干部隊伍迅速成熟成長起來,在崗創業、建功立業蔚然成風。如今,走進徐圩新區,提起這支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的團隊,凡是與他們接觸過的人,都會這樣告訴你,這是一支有理想、有抱負,富有激情、干勁,特別能戰斗的隊伍。
“勝任、擔當、快樂”,錘煉了干部隊伍的工作作風,讓能力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責任成就事業,作風決定成敗。走進新區每一處建設現場,如果你是一個外人,你很難分出哪個是施工人員,哪個是新區機關的工作人員。的確,為了不辱使命,新區人從領導到一般員工,在任何困難面前從未退縮過,工作幾乎都打破常規,能集中辦的集中辦,能隨時辦的隨時辦,千方百計把有限時間留給項目施工,唱響“只要項目定了干,一切手續我們辦”的服務理念。
在這支敢于作為、善于作為、能征善戰的干部隊伍的引領下,一個個“徐圩速度”在這里不停誕生。徐圩港區二港池5萬噸多用途碼頭,僅用了8個月時間完成了基建工程,在國內建港史上也不多見;2013年5月,新區啟動口岸臨時開放申報工作,他們以“釘釘子”的精神,全力以赴,攻堅克難,努力爭取到港區口岸臨時開放獲得國家批準;他們搶抓重大機遇,不等不靠,主動作為,積極參與承辦“連博會”系列活動,成功舉辦了“一帶一路”(徐圩新區)國際經貿合作區建設說明會,得到中亞國家的積極響應……
在科學中實干,在創新中巧干。徐圩新區的建設者們用科學的精神創造著奇跡般的速度,用智慧證明“不可能”只能在庸人的詞典里找到。
和諧新區、創新新區、智慧新區。高歌猛進,路在前方。
徐圩新區方洋管理學院揭牌
方洋管理學院首期培訓班開班儀式
方洋管理學院一期班學員風采
方洋管理學院一期班畢業典禮暨二期班開班儀式
方洋管理學院二期班學員赴西安高新區考察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毅杰為三期班學員授課
方洋管理學院四期班學員軍訓
徐圩精神